埃博拉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定义
埃博拉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病毒结构和分型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埃博拉-苏丹型、埃博拉-莱斯顿型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埃博拉-扎伊尔型和埃博拉-苏丹型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埃博拉-莱斯顿型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埃博拉-科特迪瓦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潜伏期与临床表现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而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
病毒稳定性
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